返回顶部
青海在线 官方微博 客户端 微信号:qhtoutiao 热线电话:0971-6111986
资讯
  • 青海资讯
  • 青海视界
  • 青海旅游
  • 青海文化
  • 青海特产
  • 青海招聘
  • 资讯
  • 招商引资
  • 名优企业
  • 社群
  • 时尚
  • 美食
  • 家居
  • 亲子
  • 旅游
  • 新娘
  • 爱宠
  • 杂谈
    • “一人一牛”富一乡
    •  11:07:00 来源: 青海日报

      1(6011105)-20200921092742.jpg

      黄牛让茫拉乡走上致富路。

      7(6011092)-20200921092838.JPG

      周太加在放牧。

      4(6011098)-20200921092856.jpg

      收割青储饲料。 茫拉乡政府供图

      6(6011094)-20200921092816.jpg

      挤牛奶。

      5(6011096)-20200921092757.jpg

      和村民们聊聊“牛”日子(右二为上洛哇村党支部书记卓玛本)。图片除署名外,均由青海日报记者 孙海玲 摄

        夕阳西下,暮色浓浓。

        “哞哞哞……”随着一声声深沉的牛叫声,洛巴将牧归的牛群赶进了牛棚。

        “白天去草场上上学,晚上放学回家啦。”洛巴开玩笑地说,自己家的这些牛每天早晨要赶到草场上去吃草,傍晚时再赶回牛棚,就跟学生娃上学一样。

        洛巴是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茫拉乡上洛哇村的村民,几年前,家里靠着几亩庄稼地维持生计。“去年靠着黄牛收入11万元,我们是赶着黄牛奔小康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”洛巴脸上笑意盈盈。

        洛巴说的这只牛可不一般,它们身形高大,膘肥体壮,毛色棕黄,大家俗称“黄牛”,官方名字叫西门塔尔牛,就是这黄牛带着群众脱了贫,过上了“牛”日子。

        牛棚前,夕阳下,上洛哇村党支部书记卓玛本算了一笔账,以前村里靠庄稼吃饭,亩(1亩约为0.067公顷)产青稞约300公斤,1公斤青稞2.4元,大概收入600元,除掉成本,净赚也就两三百元钱。

        卓玛本告诉记者,以前农户家也养牛,但分散养殖的牛品种不一,卖不上好价钱,2015年,全村年人均收入只有600多元。2016年,全村开始养殖黄牛,这几年,村民收入翻了几番,2019年底,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0500元。说这话时,卓玛本笑开了花。

        茫拉乡是一个以农为主、农牧结合的农业乡,全乡有13个行政村,总人口7991人,以藏族为主,有4.2万亩耕地和102万亩草场,其中禁牧面积51.4万亩,平均海拔2900米,大部分村庄坐落于茫拉河谷地两岸。

        没有产业是茫拉乡致富路上的“拦路虎”。仅靠在几亩庄稼地“刨食”,再精耕细作,在地里“绣花”,也没有大奔头。

        怎么办?村里有丰富的天然牧场,因地制宜,养牛!

        依托4.2万亩耕地和102万亩天然草场,2016年,按照贵南县委、县政府“五个一”精准扶贫模式,实施“一人一牛一人十羊”扶贫到户产业发展项目,茫拉乡着力发展“一乡一品一人一牛”黄牛高效养殖。

        “以‘一人一牛’产业发展为基础,把培育发展‘一人一牛’黄牛养殖产业作为提升农牧民脱贫增收和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,按照群众意愿和市场需求,推动耕地、草场、家庭牧场、养殖合作社规模经营、融合推进、抱团发展。”茫拉乡政府乡长叶旦才让介绍。

        “这黄牛到底能赚钱不?”“成本高不高呀?”新产业还没开始,村民就有了这样那样的疑虑,生怕赔了钱。

        “为了说服大家,乡上足足做了两个月的宣传,先是党员带头养殖,看到‘甜头’后,村民也就慢慢参与进来了。”叶旦才让说。

        从1头到10头,从1家到10家,村干部带头,一点点带动村民养牛。2018年全乡合作社人均分红3万多元,2019年达到4万多元,预计今年会在5万余元。

        “刚开始养的时候,按照一人一头牛的标准购买的,现在,我们家的牛已经发展到了60多头。”“以前放养靠天吃饭,现在靠规模化科学养殖,日子过得红红火火!”洛巴高兴地跟我们唠起了他的养牛经。

        洛巴没想到,如今黄牛养殖的行情会这么好,在政府的帮助下,产业越做越大,效益非常可观,自己也成为村上的养牛大户。

        和洛巴一样,阿巴汉也尝到了养牛的甜头,现在每天在牛圈里忙个不停,论养牛经验,村子里谁也比不过他。

        “我也是养的牛多了才有了经验,之前我养的是当地牛,十个月下来,才长到100公斤左右,卖出的价格不太好,后来了解到黄牛品种好,质量好,价格高,就从甘肃进过来,这一改变还真不错,十个月就能长到300公斤左右,卖出去的价钱是以前当地牛的两倍以上。”阿巴汉说。

        都兰村是茫拉乡的另一个村,目前全村58户,246人,牛头数已经从当初的“一人一牛”发展到了“一人多牛”,全村黄牛养殖数量达到450头。

        “以前村里牛羊少,品种也少,有的牛养到七八个月才能卖3000元,现在养黄牛五六个月的小牛犊都能卖1万多元。”都兰村从2015年开始,每年向外出售70多头小牛犊,仅这一项收入就能达到70万元左右。

        九月的贵南风吹麦浪,丰收的喜悦跃上群众眉梢。都兰村的周太加正在草场上放牧,看着牛一天天多起来,打心底里开心。

        周太加一家五口人,曾是村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,2016年,通过产业扶贫项目,分到了5头牛,如今,发展到8头牛,期间他还向外出售了1头。

        为了方便管理,村里轮流安排放牧员,一般是谁家有几头牛,谁就当几天放牧员。

        “我们家有8头牛,所以这次轮到我放牧,我就放8天。”

        “8头牛等于家里有10万元的存款。”村支部书记达保在一旁打趣道。

        眼下,正是黄牛膘情最好的时候,周太加打算趁着中秋国庆再出售一头,还能赚一笔。

        传统的养牛模式,不注重草地承载力,不注重草场环境,加剧了生态恶化,养殖的回报率不断下降。新时代,茫拉乡如何处理生态和牲畜的问题?

        每年6月至11月各村民小组集中放养,冬春季节采取分户舍饲圈养的模式;

        从封山禁牧、恢复植被入手,大搞植树造林、绿化家园活动,加强牲畜棚圈、贮草棚、围栏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;

        按需及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,配套种植青稞、豌豆、青贮玉米、燕麦、蚕豆面积达313公顷,占全乡水浇地面积的40%,扩大“粮改饲”面积、秸秆回收利用、有机肥还田,实行以农促牧、农牧互补的种养模式;

        以家庭牧场、养殖合作社为载体,优化生产布局,黄牛养殖以村民小组集中放养和家庭牧场、养殖合作社、农户舍饲圈养为主……

        行之有效的办法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,使茫拉河下游河谷两边退化植被得以休养生息,木格滩西边草原退化趋势得到遏制,全乡草原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恢复和改善,从根本上解决了人草畜三者之间的突出矛盾,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稳定发展的双赢。

        2019年底,全乡黄牛存栏数达6680头,畜种以本土杂交牛、黑白花奶牛、西门塔尔牛为主,黄牛存栏数比2015年的3500头,增长90.8%,年产牛犊和出栏收入达2240余万元,人均收入达2803元。预计2020年全乡黄牛存栏数达8400余头。

        黄牛养殖已成为茫拉乡农牧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,养牛带火了茫拉乡上13个村,也带富了这里的农牧民。如今的茫拉乡,路更宽了,环境更美了,村民更自信了,奔小康更有底气了……

        采访手记

        “金钥匙”打开“致富门”

        牛羊散漫落日下,野草生香乳酪甜。车行贵南县,走到茫拉乡的时候,河谷两岸视野逐渐开阔起来,远处的山上黄牛遍野,处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
        “靠着这黄牛,我们现在过上了牛日子。”往牛群方向走去的时候,茫拉乡都兰村党支部书记达保笑眯眯地说,茫拉乡多数村地处茫拉河谷地两岸,曾经靠着土地吃饭,如今靠着黄牛致富。

        要致富,选择产业是关键。茫拉乡按照县委、县政府脱贫攻坚总体工作思路,坚持“社会稳、环境好、生态美、产业优、百姓富”的发展目标,依托耕地和天然草场,通过打造“一乡一品一人一牛”黄牛高效养殖,带动全乡群众养殖黄牛。

        从刚开始的畏手畏脚不敢养,到后来的党员带头养,再到今天的大家抢着养,茫拉乡乡长叶旦才让告诉记者,发生巨大转变,还是因为黄牛卖得好。“按照2019年市场价每头一周岁牛犊可售卖3000至5000元,有的甚至能卖到7000元,养殖黄牛带来了可观收入,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,黄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,种草养畜、舍饲圈养的养殖模式初步形成,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群众增收双赢的目标。”

        “采取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方式,才能赢得市场竞争力和规模化发展。”如何处理好养畜和增收关系?科技养畜显得尤为重要。对此茫拉乡全面实行养殖业“三统一分”科学管理模式(即统一防疫、统一鉴定、统一调运和分户养殖),使黄牛养殖“老本行”在科学养殖管理中大显身手,体现经济价值,做到了禁牧不减牲畜、禁牧不减收入。

        在产业发展中,茫拉乡立足自身资源,增强脱贫“造血”功能,用黄牛产业这把“金钥匙”打开“致富门”,让群众生活“牛”起来。不难发现,脱贫致富,产业发展既是金钥匙、又是保险丝,既是敲门砖,又是加速器。(孙海玲)

      (责编:刘沛然、杨阳)
      上一篇:西宁记忆  感恩最深
      下一篇:绿色,发展主旋律中的最美色彩--政务公开
    青海在线 两微一端
    青海在线官方微信
    掌上青海官方微信
    客户端下载:app.jiaomomo.com
    青海观堂网络科技有限公司
    广告投放联系方式:0971-96123
    青ICP备15000041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