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岗巴布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三木吉指导村民做工。冉志敏 马振东 摄
冬日的长江源村,草原褪去秋日的斑斓,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长江源村的产业园里却暖意涌动。
冷链车引擎低鸣,切割机嗡嗡作响,织机上的五彩丝线不停跳动……这个曾逐水草而居的牧民村落,如今正把唐古拉牦牛藏羊的生态优势、氆氇手艺的文化根脉,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增收路径。
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召开后,村“两委”班子第一时间组织村民围坐学习,大家反复研读“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全局和成色”“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,完善联农带农机制”等部署要求,结合村里闲置的厂房院落、祖传的氆氇手艺和优质的唐古拉牦牛藏羊,逐步明确发展方向——把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做精,把民族传统手工艺做活。
11月20日,在智曲农牧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工人们手起刀落间,唐古拉牦牛、唐古拉藏羊被分成匀整的块状;包装区内,女工捏着真空袋,伴随嗡的一声,印着“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”的压缩袋很快封好码成小山。
“今晚得发走,北京客户等着呢!”公司执行董事扎西达娃拍了拍泡沫箱,箱底冰袋轻轻滑动。这家由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盘活的企业,已成为村内产业主引擎。
“正是循着全会‘节约集约利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’的要求,我们才把闲置资源变成产业载体。”驻村第一书记梁亮说,眼下正摸排剩余厂房院落,计划明年扩建冷链分拣中心,延伸产业链。
“今年我们进了700只唐古拉藏羊,100多头唐古拉牦牛,不愁销路。”扎西达娃指着企业文化展示墙,“去年以来,公司牛羊肉总销售额达212万元,为唐古拉山镇牧民增收约216万元,家家都能拿到产业红包。”这正是落实全会“促进农民稳定增收”的要求,通过“企业+合作社+牧户”模式,让牧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。
村子另一头,岗巴布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的新加工车间,负责人三木吉指尖蹭过氆氇毯的藏式花纹,彩色丝线在织机上舞动,“咔嗒”的声响里藏着她的笑意:“10月搬来这新屋子,效率提高不少嘞。”
这位返乡大学生把老氆氇的纹样揉进现代设计,让古老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。这些手工艺品,已成格尔木特色文化名片。合作社借此盘活村内劳动力,为留守妇女和老人开辟出家门口就业的新路子,让村民实现在指尖上增收。
全会强调“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”,“咱们有唐古拉的牦牛藏羊,有传了几代人的氆氇手艺,跟着全会指引的路子走,错不了!”梁亮的话道出大家心声。
村民扎西才仁是智曲公司的车间工人,说起变化直点头:“以前在牧区最愁销路,现在村里统一收购、加工、销售,收入稳当多了。”如今,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.67万元,村集体经济年收益稳定在70万元以上。梁亮说:“全会提出要‘统筹建立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’,有了产业支撑,我们心里更有底。”
黄昏时分,冷链车队驶出村庄。村文化广场上,村民热议合作社的新分红方案。
站在新起点,村里将围绕全会部署,深化联农带农机制,推动唐古拉牦牛、藏羊肉进入更多城市商超,开发更多民族手工艺品,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。
冷链车驮着草原香气奔向内地,氆氇毯上的花纹织着老手艺的新样子。长江源村的日子,从逐水草而居到依产业而兴,都踩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鼓点上。而这,是牧民手里的钱袋子,是车间里的嗡嗡织机声,是冷链车驶出村口时,扬起的希望。
(来源:青海日报)
| 上一篇: | 没有了 |
| 下一篇: | 青海省首次通过货运航班出口冷水鱼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