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东方转型后拥有了两个“新平台”,一个是专注于农产品直播带货的“东方甄选”,一个是专门推广优质教育产品的“新东方直播间”。这两个“新平台”是新东方转型发展的“两个轮子”“两只翅膀”,互为驱动、互为助飞。
俞敏洪出生于农村、长在农村,16岁就是公社的一名拖拉机能手。经过三次高考,1980年进入北大读书,毕业后留校任教。1991年从北大辞职,1993年创办新东方。俞敏洪上大学前是个农民,北大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,是个教育创业者。俞敏洪坦言,他是个乡村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典型代表之一。他始终心系农村,心系农村教育。俞敏洪称很感谢自己出身农村,是农民的本质、农民的朴实,成就了他和他的事业。
按俞敏洪的表述,他入局农业,起源于农民、农村情怀。这种情怀,是俞敏洪血液里流淌的,渗透到骨子里的,一遇火星就能燃烧起来的,永远割舍不了的灵魂深处的情感。也许有人说,作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,仅凭农民、农村情怀就入局农业,是不是太感性化了?是不是对入局农业的风险缺乏全面考量?尤其对回到低谷的新东方来说,转型发展处在两难境地的情况下,选对、选准转型发展的方向,关乎新东方的前途命运。
事实上,俞敏洪带领新东方入局农业,以“东方甄选”为切入点,打造一个大型农业平台,绝不是头脑发热、一时冲动,而是既源于对农民、农村的情怀,更有一种对农业大有可为的深邃认知,还有一种理性高于感性的战略眼光以及对农业发展潜力的准确预判。
民以食为天。农业的重要性、危险性,怎么说都不为过。从大的方面讲,粮食安全牵动着全世界人的心,食品安全事关每一个人的健康。从小处看,人们对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日益紧迫,甚至出现了蔬菜比肉还贵的情况,不少人甚至愿意溢价吃到绿色自然的农产品。这种巨大的商机,远远大于1993年俞敏洪创办新东方时英语教培市场的潜力。同时,解决“三农”问题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推进数字乡村建设,都离不开知识下乡、科技下乡、能人下乡、企业下乡,尤其需要一批具有农民、农村情怀的优秀企业家去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。农业永远是常青之树。农业是国家政策长期倾斜的行业。这些浅显的道理,我们普通人都能说出一大堆。作为俞敏洪这个始终站在时代发展潮头的优秀企业家,对农业的认知、理解一定会比我们更深、更远。
俞敏洪更为可贵之处,不仅仅体现在对农业认知的方向和深度,以助力解决农民卖农产品难的问题为己任,成立“东方甄选”,在为农民排忧解难的同时,为新东方寻求转型发展的出路。而且俞敏洪在寻求转型发展的出路上,依然对他从事三十年的教育创业的情怀割舍不去,坚持转型不失本色,更不丢弃新东方三十年所形成的丰富资源、经验及优势,在继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发展,朝着把新东方转型为以教育产品为核心的教育公司的方向,专门推广新东方优质的教育产品以及其他优质教育相关产品,将“新东方直播间”打造成为很好的教育产品销售平台。
俞敏洪作为在教育创业之路上闯荡了三十年的“老手”,称得上是在教育创业实践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教育家、企业家,对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机遇,看的比谁都要清楚、清晰。在常人看来,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,引发了新的学习渠道和教育方式,教育要素、教育形态随之而发生深刻变革,推动着数字化的转型和发展进程,使在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替和创新,给从事教育创业者提供了层出不穷的新要求、新需求,教育创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不断扩大。靠思想、靠知识、靠智慧、靠科技挣钱的时代悄然到来,对优质教育产品的需求和应用更为广泛和迫切,恰是新东方大展拳脚之时和用武之地。俞敏洪对教育行业发展方向、机遇的敏锐、嗅觉,无论从认知的高度和深度都是不言而喻的。
受全球疫情的影响,对当下的创业者来说,难上加难,强烈地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压力。如何突破困境,走出一条符合国家政策导向、紧跟时代发展方向、符合自己实际、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转型发展之路,是每个企业家和创业者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。俞敏洪突破困境的农民情怀、农业情怀、教育情怀,激励着每一个创业者、感染者每一个创业者、感召着每一个创业者。他对农业、教育行业发展的认知、深度和远见,使他在创业低谷具有一种反弹力的高度,让创业者的思想受到启迪,给创业者以信心、以力量!